經過六年多連續升值後,人民幣升值突然減速,甚至半年貶值一%。到底人民幣自由化,對台灣有什麼影響?Eddie翻閱最新一期的商周,剛好討論到人民幣自由化對台灣的影響,特別與大家分享
貨幣貶值一%,對大部份國家來說,沒什麼大不了。但對現在的中國來說,卻是件大事。
因為這反應了中國經濟結構,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。
從2005年中國啟動匯改至今,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升值25%,平均每年升值約5%。
但今年上半年,人民幣卻反升為貶。
除了是因為上半年中國出口形勢嚴峻之外,更和這段期間中國人民銀行(人行)推出的一系列貨幣改革有關。
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「匯率市場化」,及「放鬆人民幣資本帳管制」。
四月,人行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日波動幅度上限,從0.5%擴大到1%,距離上次調整已經五年。
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,這等於向全世界宣布,人民幣單邊升值趨勢已終結,進入真正雙向波動的新時代。
五、六月的人民幣貶值,證明了他的觀點。
六月底,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前,宣布將在深圳前海彎地區,實施人民幣跨境兌換試點,允許在香港各銀行,直接提供前海灣的企業人民幣貸款。
這被《金融時報》形容為滿「解除『人民幣資本管制』關鍵的一步,重要性不亞於鄧小平成立深圳經濟特區。」
而短短半年間,這一系列貨幣改革的幕後推手,是中國在經濟結構上出現的重大改變。
雙向波動,市場風險升高
過去,中國大量出口、大量順差。
如今,中國貿易順差佔GDP比重,已從0七年的8%,下降到目前2%,已低於G20高峰會定義,經濟達到平衡的4%目標。
屈宏斌認為,這代表中國貿易已達到基本平衡,匯率也已非常接近市場均衡水準。
簡單來說,就是人民幣已不再被嚴重低估。這也是《金融時報》的結論,人民幣不再單向升值,會給進出口企業帶來操作匯率避險上,更大的不確性。
但對中國政府來說,推動人民幣自由化,可以拉動國內金融市場的改革,就像十年前加入WTO,透過對外開放,帶動國內改革一樣。
連批評人民幣匯率最不遺餘力的美國人,也首次有了不同的態度。
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五月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,就稱讚,「中國已走向一個愈來愈市場化的匯率機制,也放鬆了對資本帳的管制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。」只不過,面對美國國內的鷹派勢力,與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,他照樣還是必須說句,「人民幣應該升值更多」這種選舉語言。
*本文章轉載自商業周刊*